抚顺市住宅建设收费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22:46:22   浏览:902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抚顺市住宅建设收费规定

辽宁省抚顺市人民政府


抚顺市住宅建设收费规定
抚顺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商品房建设收费,降低商品住宅价格,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文件)、《辽宁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及《抚顺市行
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住宅建设收费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用专业公司(含中、省直驻抚部门和单位)向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收取的各种费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预售)价格以外向用户的收费。
第三条 向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除法律、法规、省政府及省物价、财政以上部门的文件或省委托市物价、财政部门核定收费的文件以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增加收费项目和制定、调整收费标准。
第四条 行政事业收费部门必须按市确定的住宅建设合理收费项目收取费用(见附件一),对国家、省、市已明确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得在住宅建设中收取,具体取消的项目按物价局下发文件为准。
第五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对开发经济适用住房的,将实行下列优惠政策:住房建设用地在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执行零税率;停止征收商业
网点建设费;免收中小学教师住宅补贴等有关费用;减半征收城市规划管理费等(见附件二)。
第六条 各公用专业公司(包括电力、邮电、自来水、煤气、热力等)在住宅建设中收取的工程费、设计费等经营性收费,必须根据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工程设计的需要,提出工程预算,按照工时定额等有关规定收取,不得凭借垄断地位随意要价,也不得凭权力盖章收费。
第七条 各开发(建设)企业不得随意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代收各种费用,确需通过开发(建设)企业代收的,委托部门应报请财政部门同意,并将财政部门的批准文件、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一并提供给被委托方,否则被委托方有权拒绝代收。
第八条 商品房开发中的前期费用、工程费用、代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进入商品房价格,物价部门审核认定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为最终价格。开发企业向用户收取的进户费按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收取。
第九条 除高档住房外,供普通居民使用的商品房建设不得搞高档装修。设计中有防盗门、铝合金窗、座便、瓷砖的,允许进入工程成本和造价。设计中没有的,不允许向用户收取上述费用。
第十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均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执收单位在收费前必须到同级物价部门办理《辽宁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和《辽宁省经营性收费许可证》,持《收费员卡》,并填写《企业交费登记卡》后方可收费,严禁无证收费。
第十一条 如上级部门对收费项目或收费标准进行调整时,执收单位应持有关文件依据,及时到物价管理部门办理增项或变更手续,严禁擅自收费。对未办理手续而提高收费标准的,被收费单位可拒交费用。
第十二条 按有关规定合理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执收单位必须收足、收到位,并如数上缴财政,不得随意减免;确需减免缓的,须经市减免缓收费审批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使用财政部门印发的收费票据,收费票据分为通用票据和专用票据两种,并按财政部门规定,纳入管理。
第十四条 采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执收监督手册办法。市物价部门将分行业统一印发《抚顺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手册》,收费单位在依法执收时,应按《抚顺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监督手册》中所规定的内容严格履行收费职责;被收费单位有义务按规定交费,有权维护自身的正当权
益和监督收费单位的执收行为。
第十五条 对加重开发建设企业负担,加重购房者负担的乱收费行为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辽宁省价格监督检查条例》和《抚顺市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条例》予以纠正和处罚。
第十六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用专业公司(含中、省直驻抚部门和单位)及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十七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抚顺市安居工程实施方案》(抚政发〔1996〕29号文)同时废止。

附件一:目前住宅开发建设取费项目表
一、开发建设企业成本性支出费用
1、招投标管理费
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费
3、城市规划管理费
4、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费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费
6、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鉴证费
7、工程勘察设计合同鉴证费
8、商品房销售合同鉴证费
9、工程质量监督费
10、工程建设监理费
11、沥青排污费
12、噪音污染费
13、土地登记费
14、土地出让金
15、土地评估费
16、残土外运费
17、城市施工占道费
18、道路挖掘修复费
19、河道、堤防占用费(含临时占地用费)
20、城市树木砍伐补偿费
21、绿地占用费
22、绿地建设费
23、人防工程拆迁补建费
24、邮电线路动迁费
25、工程预算审查费
26、排水设施使用费
27、商品住宅价格审验费
28、城市房屋安全鉴定费(危房鉴定费)
29、房屋灭籍费
30、利用档案费
31、建设工程档案保证金(竣工图保证金)
32、公证费
33、工程定额编制管理费
34、房屋拆迁管理费
35、征地管理费
二、开发建设企业为政府代收代支的费用
1、教师住宅建设基金
2、拆建比费
3、电贴费
4、价格调节基金
5、劳保统筹费
6、有线电视初装费
7、供热上网集资费
8、自来水增容费
9、煤气增容费
10、商业网点费
11、新墙体材料发展基金
12、人防结建费
13、科技发展基金
14、城市消防建设配套费

附件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取费减免收费项目
一、减半征收项目
1、工程建设监理费
2、城市规划管理费
3、城市房屋安全鉴定费(危房鉴定费)
4、供热上网集资费
5、人防结建费
6、煤气增容费
二、免征收项目
1、教师住宅建设基金
2、土地出让金
3、房屋拆迁管理费
4、拆建比费
5、噪音污染费
6、沥青排污费
7、房地产交易手续费
8、电贴费
9、招投标管理费
10、价格调节基金
11、建设工程档案保证金(竣工图保证金)
12、工程质量监督费



1998年9月8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略谈“缺陷-完善”型法律论文写作模式的误区

赵明智


  打开中国知网,发现大部分法学论文都采用了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即先分析一下某一项法律制度的现状,随后谈这一制度存在不足,最后提出如何修改这项制度。很多同学在法律论文写作中都采用这一模式,甚至很多法学院的老师自己在写作中也采用此类模式,他们在法律论文写作辅导中也要求学生找出立法上有哪些不足,并且如何整改。更令人不解的是,研究生同学也大面积采用此种模式,人人评说现行法律的不是,并且提出如何整改,似乎每个人自己心中的法律才是完美的。那么,这种写法的价值在哪里?误区又在哪里呢?我们对此展开一些分析。

  首先要承认,任何写作方法都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具有技术中立性。先“缺陷”后“完善”的写法是具有一定的价值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很多法律并不完善的前提下,对一些立法上的问题展开探讨确实是一种比较好的思路,有利于推动我国法制完善。
 
  其次,这种写作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论文主题。我们举一个例子,假如你老师叫你写一个关于《唐律》的论文。难道你也写唐律有什么缺陷,以及唐律应该如何完善?假如你老师让你分析一下美国宪政的发生脉络,你也分析一下美国宪政有什么缺陷,美国宪政应该如何完善?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也是毫无意义的。

  再次,这种写作模式将重心过度地放在了立法的角度。例如,在分析反垄断法的过程中,有同学认为反垄断法目前存在哪些哪些的不足,应该如何如何地完善。殊不知,法律的生命并不在于制定,而在于实践经验,一味地强调如何完善法律并不现实,尤其是很多法律本身就实施不久,马上将这些法律拉回去修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出台还不久,很多同学,包括很多大学老师都已经在探讨这两部法律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修改这两部法律了。作为理论探讨,并无不可,但是这种研究模式并不理性。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认为是在法律制定阶段出了问题,并且认为需要修改立法和重新制定法律。这种激进的态度并没有体现一个法律人应有的严谨与保守,倒更像是一个革命者的所为。

  最后,我们要告诉同学们的是,法律研究方法有很多很多,先“缺陷”后“完善”的写作模式已经泛滥了,建议大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写法,说不定能够写出别有一番味道的文章来。至于法律论文写作还有哪些写作方法,我们将在后续的一系列讲座中具体阐明,目前还在材料整理阶段,望同学们耐心等待。

本文由法律论文网(www.lawpass.cn)原创首发,如需转载须注明出处www.lawpass.cn,否则请勿转载,本站对本文保留一切权利。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公告

建设部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100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336-2002,自200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1.0.5、1.0.9、3.1.6、3.1.7、5.4.1、5.4.7、6.2.18、8.1.1、8.1.3、8.1.6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三年一月十日